三国时,有个魏国人,名叫国渊。在他任职魏郡太守期间,有一个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听了十分恼火,命令国渊查办。
匿名信里有多处引用后汉书张衡《二京赋》中的语句。国渊请求太祖准许他留下匿名信原件,但却秘而不宣。一天,他对功曹说:“魏郡是个大郡,
而且是京城所在地,但学识广博的人却很少,可选派聪明颖懵的年轻人外出受业。”于是,功曹选出三个年轻人。在去受业之前,国渊接见了他们,并对他们说:“你们要努力学习未知的东西。《二京赋》是一部囊括一切知识的书,一向为世人所忽略,能讲授这部书的人很少。要找到这样的人,向他学习。”
接着又把自己的意图秘密告诉了他们。
10天之后,经多方查询,找到了一个能够讲授 《二京赋》的人。三个年轻人便前往学习。护送他们的官员顺便请此人代写了一封书信。国渊拿这封信与匿名信比较,笔迹完全相同。于是将他逮捕,经过审讯,搞清了全部案情。
侦破这起案件,就是要查出写匿名信者,即作案人。匿名信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多处引用了张衡名作中的语句。这既是侦查此案的关键,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线索。国渊的思维活动可总结如下:
《二京赋》是一部囊括一切知识的书,很少有人能讲授这部书,而匿名信又多处引用该书的语句,也就是说:“只有具有较渊博知识的人,才能写出这封匿名信。”这样,就大大缩小侦查的范围;
如果某知识渊博的人的笔迹与匿名信的笔迹完全一致,那么匿名信就是该人所写。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现在将能够讲授《二京赋》人的
“信”与“匿名信”进行对比,笔迹完全一致。可见, 两封信出自一人手笔。写匿名信的(作案者)就是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