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剑之刀剖周星驰篇3
俞白眉
当然了周星驰也是聪明人。凡大众艺术家,都是聪明人。也许周星驰没有像他们二位那样积极地表现自己的传统意义和思考能力没有不自量力地向另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领域严肃艺术冲刺仅仅是因为,还没有人给他这个机会。这个我说不准。我想想,呃,也许没有人能抵制这个诱惑的。
现状是,由于缺乏美学理论上的明晰指导,造成的严肃艺术追求流行,大众艺术探讨哲学的错位局面使得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艺术欣赏和评论失去了坐标,十分混乱难以进行。比如《美丽人生》和《楚门的世界》这样浑水摸鱼的电影居然引得好评如潮,其实和《泰坦尼克》或者小燕子的炙手可热是一脉相承的。
我并不是说大众艺术不应该为受众提供内容以及内容所能带来的副产品。包罗万象的超市,也是有的——但只存在于理想态。雅俗共赏本是绝不可能的。大学教授和初小毕业的,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理解能力怎么会一样呢?在受众面前,懂艺术的和不懂艺术的,只能择其一——我这么说,是把上厕所坐马桶时的懂艺术者也权且当作不懂艺术者了。
所以周星驰就难能可贵了。他敬业,规规矩矩地搞大众艺术赚钱。十几部片子如一片地搞笑,从不装深沉。
当然了同学们还应当注意到我在批评《美丽人生》和《楚门的世界》时是有些矫枉过正的。为了说道理,就得这么偏激呵——我容易么我。老实讲,这两个电影也还是可以看看的。
什么?张黑头,你说你不明白?对啊,我的意思就是:逗乐的煽情的,以获得最多人数承认和商业赢利为主要目的的,不提供升华功能的,不引发哲学层面思考的大众艺术,也是艺术,也有它的美学价值。什么?对,我承认,曾志伟和周星驰都是媚俗者,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区别。对,没有区别。你说如果那样看来曾志伟和周星驰就没有区别了?为什么呢?什么?不要脸者绝非周星驰一人?不。那你就错了。
请注意我前面说过的话。如果我们还从内容或者说创作目的上区分大众艺术家的高下,那么我们不是还在用传统的美学观看待大众艺术吗?古人说杀鸡焉用牛刀,这么说,好象用了牛刀就对不起牛刀的身价了。但是咱们大家都搞解剖,知道到底杀起鸡来是牛刀好使还是杀鸡刀厉害。所以说,不是杀鸡焉用牛刀,而是杀鸡不能用牛刀——容易搞破苦胆,那样的话鸡就不好吃了。
既然大众艺术的核心和第一主角是形式,那么,衡量大众艺术家的高下,当然要拿形式来说话。谁做得漂亮,谁就是赢家。谁更逗乐更煽情,谁就拥有更多的观众。
看看周星驰的表演才华吧。不用我多说了。
和曾志伟流比,周星驰拿自己的演技说话就够了。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是电影《大话西游》里的一段经典对白。在这部代表周最高成就的电影中,周星驰迹近疯狂地怀疑了一切可怀疑不可怀疑的东西,神圣,崇高,爱情,友谊,婚姻,同时又在电影的最后将他所怀疑过的东西一一修补还原。周星驰的理解是:戏不过是戏而已。戏也就是戏罢了。
有一些人跟我讲《大话西游》是一个很好的言情戏,其煽情比搞笑火候掌握得更好。
在周星驰另一部中等水平的作品《食神》里,莫文蔚气势汹汹实则害羞地问一个刚刚把她对食神周星驰的单恋讲给周星驰听的小瘪三说,谁让你说的?随即她的浪漫就被小瘪三戳破了——小瘪三对周星驰悄悄说,就是她让我找机会给你讲的。这样的搞笑方式,是曾志伟所不会的。
不要期望我能从一个令人折服的理论高度来解释周星驰的大众艺术高明的地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大众艺术既然不以升华为目的,只以形式为核心,那么成功的大众艺术和蹩脚的大众艺术的区别就仅位于演技,手法,经验,包装,技术,切入点等感性层面。这些本来都不是能形诸文字的东西。一旦形诸文字,可能就荒腔走板了。比如说,演技的纯熟和青涩,是一望可知的,更像公理,而非定理——就好象假如我们要证明周星驰的演技强于曾志伟,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虽然它看起来是如此的显豁。这个证明,将同证明美之为美和丑之为丑一样难,你会尴尬地发现,你可能离不开穷举法,而且,你又知道,穷举法是不可实现的。
有意思的是,真正能持久媚俗的东西,往往是自觉不自觉地有些深刻的。试想不能使人会心的怎样能让人动情,不撩人欲望的怎样能叫人癫狂,不出人意料的,又怎样能引人发噱呢?我必须再次引用《不见不散》里的一句话:你以为跳脱衣舞光不要脸就行了?
不。李红唇,这和我对金凯瑞的批判一点也不矛盾。你不要激动,我知道你喜欢金凯瑞。别逗了什么侮辱你可以侮辱你偶像就不行——跟真事似的。
两人的出发点不同,挥发物也不同。同金凯瑞刻意地表现自己的深刻相比,周星驰的深刻倒是他无心插柳柳成荫了。对周星驰而言,唯一的目的是商业票房或者说最多数人承认,唯一需要改进的是他的搞笑技术——其他的,他漠不关心。然而搞笑本来不是空中楼阁,就拿他的工夫来说,他最擅长的搞笑方式是对人性的恶毒亵渎和颠覆处理。当他潜心研究什么东西最能让人意外地说不出话来什么语言表达最能让人意外地捧腹大笑时,他和一些时代的命题就不期而遇了——不是巧合,而是必然,虽然也许他现在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任何时候不要拔高他对哲学对美学的理解甚至贡献——那就太荒唐了太愚蠢了。我认为对周星驰的公平批判,是应该把他定位在一个出色的大众艺术家上而不是其他。
而且,大众艺术毕竟是大众艺术,深刻,也深刻得有限。副作用嘛——偏方,说到底是不治大病的。如果你真想站得更高一点看问题,还是到药铺子去吧——何必非得在快餐店食补?俗话说,萝卜加热茶,大夫满街爬——真是混蛋话,你倒看看是谁在满街爬。
张黑头同学,有什么看法你就直说好了。上面开大会你们底下开小会,嘀嘀咕咕什么呢?站起来说。
呃,这个问题好。是啊,即使唯一目的是票房的大众艺术,也是艺术,也要符合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你对大众艺术家们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艺术创造和实现艺术追求的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呃,你举的这个例子也很好。现在的所谓美国大片,确实是高科技的展示会,大成本加电脑特技,就可以批量生产了。剥去光怪陆离的外衣,确实是一截苍白孱弱的肉身子。海德格尔把这种现象称为“技术的白昼”。
这正是现在美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大众艺术家们非常容易带领整个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走进虚无主义“灵魂裸露”和“耗尽”的误区,并带来“伪个性主义”的毒瘤,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大众群体理性思维能力的萎缩。
应该说,这种担心自有它的道理。但是不可否认这一系列推理是有漏洞的。
如果我们已经承认大众艺术家是以被最多数大众承认为目的的,难道我们还会希望他们用所谓的传统的艺术道德去进行艺术价值衡量吗?我们还会寄希望于他们像那些不求闻达的严肃艺术家们一样不断地自觉寻求艺术突破吗?
这是可能的吗?如果他们在有票房保证的情况下不是拍续集和续续集,那么,他们就不成其为大众艺术家了。
我们实在应该看到,大众并不是一个下水道,往里面倒什么,它就装什么。谁比谁傻啊?
在美国大片引进的这几年里,我们不是越来越多的听到了对其内在质量不满的声音吗?那些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不痛不痒的相声小品,不是也走向了穷途末路了吗?每天对着那些无病呻吟或者空洞乏味或者群魔乱舞的电视节目,不是有人愤怒地发出了“弱智的中国电视”的吼声了吗?
大众艺术,不但是艺术,更是商品。商品的质量问题,不能靠厂家的良心来解决,只有靠市场的优胜劣汰残酷竞争。
而整个大众消费口味的提升,要落实在整个民族的教育上。指望大众艺术家们来做这些事,似乎不是很成熟很切合实际的想法。
|
|